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这意味着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春天已经到来。但如何传承和激活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发挥出应有的现实作用,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这是摆在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找准切入点至关重要。
& & 一、案由分析:条件与契机
& & & & 1.书法与做人是联在一起的。书法就像胎儿的脐带,能把当代人跟中华文化这个母体紧密地联系起来。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从没有中断过,汉字和书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规范书写和习练书法,自然会接触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古代文字和书体,也能涉猎到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名家名篇的内容,因此说通过书法这把金钥匙,能打开传统文化的门窗,把当代人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书法与做人紧密相关,人正则笔正,“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正是说明这个道理。历史已充分证明,书法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心智,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和愉悦的功能。
& & & & 2.方块汉字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是中华文化的根基,而书法艺术则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明珠。书法可以表现人格、思想、感情,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现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美国学者福开森认为,中国一切艺术都是中国书法的延伸。
& & & & 3.书法在中国是最容易普及的一门艺术,凡能会写汉字就具备了学习书法的基础,书法的通俗性决定了书法教育的普及性。书法实践形式简单,有笔墨纸砚,就可以进行练习。但书法又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与学问,书法具有完整的知识系统与技法系统,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要想达到高水平,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艺术锤炼。
& & & &4.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加强书法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措施。目前,书法教育已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继书法成为大学一级学科之后,书法艺术硕士点、博士点纷纷设立;恢复中小学生书法课,让书法进课堂等重大举措,为书法教育和普及创造了广阔的平台,为书法大军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各地方的书法培训、讲座、研讨、比赛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国外学习中国书法热的兴起,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 & 二、主要建议:
& & & & 1.提高思想认识,运用书法激活传统文化。要正确审视书法可以加速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文艺界、书法界的领军人物,要站在党和国家大局的高度,在艺术的更高起点上加强引领,跳出书法发展书法,要把建立健全现代化书法传承体系与提高活跃能力结合起来,把书法引向大众,要理直气壮地叫响“全民书法、翰墨天下”的口号,通过习练书法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只有全面提高对书法在激活传统文化作用方面的认识,才能增强对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自觉性,才有资格担当起这方面的领导。
& & & &2.按照总体目标要求,搞好顶层设计,做好任务书和时间表。“两办”文件规定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议在设计这个体系中要把普及书法作为中心环节、摆上重要日程、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能力,加大支持力度,统筹整合相关资金,扶持发展重点项目,按照责任分工做出制度性安排,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把任务落到实处。
& & & & 3.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普及书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遵从习总书记“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的指示,要把书法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各领域。把大中小学生作为传承工程中的重中之重,要在课程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书法教材里添加中华文化经典、名言警句,构建好书法课程和教材体系;要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把辅助书法教学的电子软件和书法体验设备引进校园,以缓解师资严重短缺的矛盾。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做好书法教育辅助教材的开发和推广。要面向全社会开展书法普及活动,让书法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军营,以达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时代传播正能量,为往圣继绝学的目的。
& & & &4.继续打造品牌性活动,全力推动书法大普及、大繁荣和大发展。这些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坚持在全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的理念,大力推进“中国书法进万家”、“中国书法环球行”两项行动计划;广泛开展了创建“中国书法名城(之乡)”,捐建命名“兰亭学校”等品牌性活动,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举办了八届“全国中小学生书法节”,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欢迎。这些有意义、有影响,受欢迎的活动不应叫停,像“兰亭学校”已分别在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命名,尤其是在台湾已命名两所兰亭小学,深受台湾同胞欢迎,出现了两岸未统,书法先行的可喜现象。建议要总结经验,继续加以拓展。要站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高度,对以往的活动进行重新设计,优化整合,稳步推进,不断提升活动的高度和社会影响力。要努力创建中国书法学院,设立书法师资培养基地、书法教学示范基地,不断提升书法教育的学术水平和理论高度。要加大书法文化外交力度,努力打造中国书法国际交流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基地,并通过多种平台加以推介和宣传。同时,要发挥书法文化在交流中润物无声的作用,继续举行 “全球华人少年书法大会”,适时举行世界华人华侨书法大会,充分利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综合运用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以书法助力“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书法文化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而汉字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人文标识。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汉字是中国通用的唯一的交际工具,惟其如此,它是中国文化的脊梁。”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丰富的内心情感,最终形成千古传承、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自信中极具典型特征的内容。
根植历史传统 弘扬文化精神
中国书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中,具有丰厚的文化滋养积淀。2013年8月19日,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其中提到:“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书法有悠久的历史,它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刻符中延伸出来,沿着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的演变历程,最终形成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
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附着在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血脉中,每一种字体在演变发展中都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烙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如甲骨文与殷商社会崇拜鬼神的文化信仰有关、金文与西周礼乐文化联系紧密、隶书的成熟与汉代社会的繁荣发展密切相关等。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经典都建立在深刻理解前代和当时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王羲之取法前代名家张芝、钟繇,并深刻把握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精神,融汇儒、道两家思想,推陈出新而创造出的中国书法经典。这一经典因为蕴含着深厚的时代文化精神,所以具有不朽的艺术感染力。《兰亭序》真本虽然早已不见踪迹,但是,围绕王羲之和《兰亭序》已经形成了一个学术话题,王羲之创作《兰亭序》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