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艺术的象征及代表人物及作品内心的色彩

在沪上学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1905产生的德国桥社,1909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其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派相似,并且带有浓郁的北欧风情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色彩特征,作品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色彩美感

现主义画派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表现主义画派强调画面色彩应当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画家对客观色彩进行夸张、变形乃至怪诞,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画家精神心灵的反映。
“表现主义”最初出现在1901年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以此题名一组油画作品。1911年,希勒尔首次使用“表现主义”,在《暴风》杂志上定义柏林的先锋派作家。“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普遍采用。1905年产生的德国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其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派相似,并且带有浓郁的北欧风情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色彩特征,作品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色彩美感。
表现主义画家的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足社会现状,要求革新。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不满足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运用色彩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和所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内心世界;要求不再停留在对偶然现象的记叙中,而是展示永恒的主题。
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表现主义绘画的旗帜人物,作品以怪诞的符号和扭曲的色彩作为抒发个人情感的主要元素。《呐喊》(见彩版图46)是画家精神的焦虑图式显现的代表作品。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的永恒象征。从绘画技艺而言,蒙克充分使用动荡、扭曲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和大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触动,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前景,道路直接伸向观众,呐喊直接面向观众,使整个画面产生震撼的效果。蒙克与后印象派的关系源远流长。1885年,他第一次去法国,原本学习印象派的画风,后来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导致画风的重大变革。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由于画面色彩怪异,作品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响。直到1908年,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与沉闷的色彩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起到重大的影响,他成为“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4]1890年,蒙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血红色彩在这里成为压抑的精神象征,“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5]。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形似成形婴儿的小人张着口从桥上跑来,远景是海湾和落日景象。天空像滚动着的血红色波浪,令人感到震颤和恐怖,仿佛整个自然都在流血。蒙克后来在谈及此画时说:“我和两个朋友一起走着,夕阳西沉,天空变得像血一样红,我忽然无精打采,极度疲倦地止住脚步,黝黑色的海峡和道路显示着血与火一样的光舌,朋友走着,我却一个人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我感到了自然强烈的呐喊。”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
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画面整体的色调是阴郁夸张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感觉。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冲突;紫色因为伸向远处,显得越发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笼罩在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作品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成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的形式要素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可见的振动,红色的天空与红色的水流齐齐扭动,将声波图像化,这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月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只是蒙克将太多的愁苦注入作品,血红色将那由尖叫产生的极度内在的焦虑,转化为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蒙克的作品全部是通过自身体验画出来的,他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他想表达的就是自己的不安和忧郁。蒙克通过创作打开幽闭的情感通道,在色彩的无意识流露中表达内心情感,使巨大的精神能量得以宣泄。正如弗洛伊德相信梦能使紧张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一样,通过艺术来表达情感可以使他达到一种较为平和的状态。摄影是被摄体通过镜头在感光片上形成影像的过程。一般指照相、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影。这两种方式表达女性形象,应该先要明白这两种方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摄影是一门很年轻的艺术,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而绘画是古老的视觉艺术。
区别在于:
1、摄影要借助于科学技术,要借助摄影设备定格,拍人偏向于现场感、场景的存在的客观性。
2、绘画一只笔加上颜料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涂抹,绘画会偏向于假定性、理想化。
真实感,摄影是直接描绘事物,而绘画是经过构思的。摄影可以通过服装、造型、用光等,真实记录女性的美,而绘画只能做到逼真。
这是我的一点体会,但它们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这和个人的文化底蕴深厚,有非常重要的联系。
人们说,艺术是相通的,这一点在绘画艺术和摄影艺术上体现的最为突出。所以绘画和摄影又被称作“姐妹艺术”。不论摄影,绘画艺术都凝结着作者的心血,那种渴望将美呈现出来,以最真实场景将所表答的主题,给人们最美的享受。
模特和摄影艺术、绘画艺术紧密相连她们的形态美,内心深处的美是可以表现出来的,可以从优秀作者的作品就可以看出来。摄影艺术的真实感瞬间就可以看出来(优秀的作品孕育的过程是和绘画过程是一样的)。而绘画艺术作品需要作者内心深处构思、匠心独具模特的造型设计风格,体现出来艺术的完美。我认为摄影艺术、绘画艺术“心有灵犀一点通”。
所以女性的柔美气质通过摄影艺术、绘画艺术仔细观察、构思。模特的独特的魅力(不能徒有炫丽的外表),是和个人的文化底蕴、修养来体现出女性的柔美。而绘画艺术有时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结论:
这就是说摄影、美术作品、模特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以下六幅作品虽然时代不同、绘画艺术,摄影艺术同是肖像互通性可见。

如图,这是三幅绘画肖像作品

艺术的象征及代表人物及作品内心的色彩(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