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985工程”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

在沪上学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985工程”;本科生源质量;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1998—2011年高校生源质量排名数据,运用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中的单组时间序列实验法和多组时间序列实验法,分析了“985工程”对高校生源质量的影响。研究创造,在“985工程”政策下,绝大部分最初生源质量排名靠前的“985”高校保持了其优势,绝大部分最初生源质量排名靠后的“985”高校提升了其生源质量排名,部分最初生源质量排名靠前的非“985”高校逐渐掉出排名前列,而一些生源质量排名底本不相高低的高校因为“985工程”而扩大了排名差距。“985工程”正在重塑中国高级教导格式,部分顶级的专业特点类高校面临严格寻衅。


要害词:“985工程”;本科生源质量;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栗晓红,女,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上海 200092;张莉娟,女,北京大学医学部人事处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191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1998—2011年高校生源质量排名数据,运用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中的单组时间序列实验法和多组时间序列实验法,分析了“985工程”对高校生源质量的影响。研究创造,在“985工程”政策下,绝大部分最初生源质量排名靠前的“985”高校保持了其优势,绝大部分最初生源质量排名靠后的“985”高校提升了其生源质量排名,部分最初生源质量排名靠前的非“985”高校逐渐掉出排名前列,而一些生源质量排名底本不相高低的高校因为“985工程”而扩大了排名差距。“985工程”正在重塑中国高级教导格式,部分顶级的专业特点类高校面临严格寻衅。

  关 键 词:“985工程” 本科生源质量 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

  一、研究背景

  2013年4月,教导部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凡是教导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运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以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出台这一文件重要是因为当前很多用人单位把应聘者的毕业高校作为招聘条件,存在出身歧视的现象。以高校师资招聘为例,易连云等人曾对100所重点高校的聘请条件进行了分
f08
析,创造“明确规定最高学历应毕业于‘985’、‘211’重点高校的比例为51%;本科第一学历的获得应是‘985’、‘211’重点高校,为44%;而同时请求本科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同为‘985’、‘211’重点高校的达到30%”[1]。

  该文件的实行效果如何有待日后视察,但其背后暗含的逻辑悖论让人沉思:一方面,政府通过出台并强有力地推行“985”和“211”等含有强烈国家意志的高级教导扶持打算和振兴工程,极大地加强了部分高校吸纳教导资源的能力,把它们推到了高级教导分层结构的顶层,同时使得非“985工程”和非“211工程”高校落到分层结构中较低的地位,这客观上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因其不同的高校出身而处于不同的结构性地位;另一方面,当市场做出相应的反响,把毕业生据此划分为三六九等时,政府又判之违背了公平原则,应当禁止。这是一个范例的默顿意义上的举动“非预期成果”[2]的例子,即招聘市场的反响是“985工程”和“211工程”政策制定者未预期到的成果。

  这样的市场反响也将对我国未来高级教导的格式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潜在的成果是:一些非常精彩的专业类高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因为未进入“985工程”,其毕业生面临为难的处境,例如任职重点高校的机会微乎其微。可以想见,在不利的市场反馈下,这些高校订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它们的发展会日益逊色于综合性更强的“985”高校。如果说就业市场——毕业生的出口——的反响已经引起了相当的关注,那么,从招生——学生的入口——来看,这些国家意志的工程是否正在导致高质量生源向这些“工程类”高校集中,从而使得“非工程类”高校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呢?

  研究“985工程”和“211工程”对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有助于答复以上疑问。但目前尚缺乏研究“211工程”影响的数据条件,因为该研究需要搜集上百所高校自20世纪90年代至现在关于生源质量的纵向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宏大,而且缺乏。相对而言,研究“985工程”的影响,涉及高校数目较少,且时间跨度也较短,具有较大可行性。

  本文试图聚焦于“985工程”,研究“985工程”对本科生源的影响。“985工程”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高考志愿选择的指挥棒,从而导致高分数群体集中在“985”高校,并使得非“985”高校在生源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值得注意的是,“985”高校团体并非铁板一块,各个成员的历史名誉和现实地位存在很大差别,其中既包含相对公认的中国最顶尖一流大学,也包含一些出于地区、民族或专业等因素考虑而被纳入的重点但非顶尖的大学,那么,这些高校是否因为类属于“985”而增长了其对高分考生的吸引力?增长的幅度如何?反过来,那些没能跻身“985”、但在历史上一直具有很高生源质量的高校是否在步步倒退?倒退的幅度又如何?

  “985工程”虽然是一个热门问题,但关于该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更为常见的是以“985”大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办学效率、人才造就模式、教学质量、组织结构、科研产出以及生源散布等方面。在有限的关于“985工程”政策影响的研究中,研究焦点重要集中于“985工程”的实行对于提升我国高校科研实力的影响力。例如,笔者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到的最早分析“985工程”政
10f8
影响的研究是上海交通大学刘念才团队2003年发表的文章,他们从世界名牌大学学术排行的变更证实了“985工程”一期取得的成效,并呼吁第二期工程尽快实行。[3]之后又有数篇同类文章陆续发表。[4-6]还有些研究分析了“985”大学的招生公平性问题[7][8]以及影响这些大学之间生源质量差别的因素[9],但这完整不同于本文所关注的“985工程”对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问题。

  二、理论和机制分析

  组织场域理论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国家是现代社会中组织场域结构化和制度化的最重要力量之一。[10]我国的国家体制属于高度集权,高级教导机构又是作为公共部门存在,所以可以想见,国家对我国高校组织场域的重要影响力。近20年来,国家施展影响力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机制是推行工程和项目,从而实现高级教导资源的再分配,并重塑高级教导结构。在众多工程和项目中,“985工程”因其目标非常明确——旨在打造世界一流和高程度大学,对象非常集中——只有39所高校,以及巨额资金投入——政府三期投入共达906.76亿元国民币,从而成为近些年我国高级教导领域最受注视标工程,并作为一种制度性力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高级教导的格式。

  但在制度性力量与结构变更之间有一个要害的中间环节,即个体举动者的举动。一切制度性力量的运行都必须依托于举动者的举动,举动的互动和集领会合再次成为一种结构性的力量。“985工程”作为一种制度性力量作用于高校生源格式,也必须落实于考生个体对高校的选择,并进一步由若干考生的选择构成一种高校生源产生转变的局面。

  学生对高考志愿的选择受多重因素的影响[11],除了考虑高校名誉、个人兴趣与专长以及重要的他人影响之外,有一个非常基础的参照系——往年的高考录取分数,即学生根据高校录取分数的历史经验来决定自己的志愿选择。这个选择机制被称为经验机制。经验机制产生作用的前提是,所有考生大都根据往年的高考录取分数来填报自己的高考志愿。如果某年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违背了这一参照系,这种机制就会失效。以安徽省的文科法学专业为例,北京大学在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每年都要比复旦大学高,假设在某年,有一批在北京大学分数段的学生,一起约定不报北京大学,而选择复旦大学,那么当年复旦大学的高考录取线就会进步,从而打乱该历史经验的作用机制。但在现实中,这种假设是不太可能产生的。所以,经验机制具有非常高的路径依附性,同时,这也导致高校在生源录取上具有相当的稳固性,偶尔会有一些波动,但是波动的领域不会很大。

  那么,“985工程”作为一种制度性力量是否会打破这种经验机制呢?从理论上说,“985工程”可能通过两种机制来影响学生的高考志愿选择行动。第一,通过就业市场的反馈。如上文所说,就业市场对“985”高校的毕业生有明显的偏好——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和更大的发展远景。这样的就业市场信息会很快反馈至考生及其家庭,从而影响他们做出有利于“985”高校的选择。当前,紧张的就业局面和发达的网络媒介会进一步加快和加大这种影响的速度和力度。第二,通过文化符号的区隔意义。“985工程”正在日益符号化,就读于“985”高校意味着进入了中国最好的大学,拥有了有别于他人的学缘身份,这对于有器重教导传统的中国家庭和中国仁攀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光荣。

  “985工程”对于本科生源是否产生了影响,需要用数据来检验。这正是以下研究开展的工作。

  三、分析策略与数据

  (一)分析策略

  本文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interrupted time-series quasi-experime
92c
ntal)进行分析,即把参加“985工程”作为一个事件,把事件产生前与产生后的高校生源质量数据作为一个时间序列,研究事件对生源质量有无影响及其影响程度。该方法属于准实验方法,不同于实验方法。实验方法的逻辑是:把被试随机分配于实验组和把持组,保证两组尽可能地类似,对实验组进行干涉,对把持组不干涉,然后对二组进行测试,并比较测试成果,干涉前的随机分配和两组的类似性排除了其他可能性,测试成果差别可以合理地归结为由实验干涉产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科学研究经常需要评价一个现实事件带来的影响,事件本身并非研究人员所能把持,事件产生的对象也非随机选择,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组和把持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中断式时间序列法来研究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即比较单组对象在事件产生前后产生的变更。其逻辑如图1所示。

“985工程”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图1)

  具体到本研究,“985工程”就是这一事件,笔者要分析这一事件是否导致相干高校的本科生源质量产生变更。“本科生源质量”的操作化定义为高校每年录取学生的高考平均分数排名。“相干高校”包含两类:一类是进入“985工程”的高校,另一类是本科生源质量排名虽然靠前但是未能进入“985工程”的高校。这里的“排名靠前”是指进入高考平均录取分数排名的前38位。我们可以假设一种生源极端集中的情况——38所“985”高校拥有最好的本科生源质量,它们盘踞了本科生源质量排名的前38位,这就意味着非“985”高校被逐渐挤出前38位。当然,现实并非如此,但是这个过程是否正在产生?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共有39所“985”高校,其中,国防科技大学属于军事院校,比较特别,此处不纳入分析。

  具体来说,本分析包含如下两方面的比较。

  第一,对自身排名变
5a8
的比较,这属于单组时间序列实验(one-group time series experiment),包含两项比较:其一,将进入“985工程”的时间作为一个节点,比较该节点前后38所“985”高校在本科生源上是否产生了变更;其二,某些本科生源位于或曾经位于前38位的非“985”高校,其生源是否因“985工程”的实行而受到影响。由此本文提出3个研究假设。

  假设1.优势地位保持假设:对于生源质量本来就在前38位的高校来说,进入“985工程”有助于保持其优势地位。

  假设2.生源质量提升假设:对于生源质量本来不在前38位的高校来说,进入“985工程”有助于提升其排名。

  假设3.生源质量降落假设:对于生源质量本来在前38位的高校来说,没有进入“985工程”导致其排名降落。

  第二,与同类高校的比较,这属于多组时间序列实验(multiple-group time series experiment)。这里的同类高校类似于实验中的参照组,而进入“985工程”的高校则类似于实验组。寻找与“985工程”实行前生源质量具有可比性的若干所高校,以是否进入“985工程”作为分界限,分析“985工程”事件导致的分处“985”团体内外的高校在排名上的变更差别。由此,本文提出第4个研究假设。

  假设4.生源质量差距拉大假
c
:“985
5a8
程”扩大了“985”高校与没能够进入“985”的同类高校的生源质量排名差距。

  (二)数据

  关于生源质量的计量,本文认为中国网大的方法相对科学,重要参考他们的盘算方法。[12]首先,对各高校的录取平均成绩分文科、理科和其他三科进行分省区打分,然后将其综合起来盘算各高校分科全国排名,最后将各高校各分科在全国的表现综合起来,获得全国分数和排名,每一步累加都应用相干录取人数作加权平均。具体盘算公式为:

  1.单科各省排名

  每省单科录取平均分最高的院校得分为100分,排第一名,该省其他院校该单科得分为其录取平均分与第一名院校平均分的相对分。公式如下:

  省内单科得分=省内单科录取考生平均分/MAX(各院校省内单科录取考生平均分)×100

  2.单科全国排名

  各院校的分科各省排名得分,按照各省单科招生人数加权累计求算平均值,并将盘算成果标准化。公式如下:

  单科全国得分=∑省内单科得分×省内单科录取人数/∑省内单科录取人数




转载请注明起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毕
5a8
雁)



相干文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