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都知道职称,因为职称是和教师的待遇挂钩的,职称越高,教师的工资越高,待遇越好,很多人为了职称想尽各种办法,两个职称一字之差就差很多,比如“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这二者究竟有什么差别呢?
有人觉得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教师肯定是能力不同,高级职称肯定更好一点,真的是这样吗?教师是做什么的?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当然了很多高级职称的教师本身教书的水平也很棒,这种教师成为高级职称是实至名归的。
但是还有一部分老师是在评选高级职称的过程中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高级职称的待遇更好,教师们就会八面玲珑、弄虚作假,等到拿到高级职称之后就仿佛进入了保险箱,不再努力教学,一直过着安逸的生活。
评选高级职称,要有各种表彰、各种级别的论文,各种场合的优质课、观摩课,为了完成这些事情,有的老师会自己去完成,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减少,有的老师会在教课上偷工减料,有的老师在评选上高级职称之后,自己所带班级的成绩却很差。
高级职称的待遇比中级教师每月高出了1000元以上,除此之外还有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职业年金等方面的差距,还有绩效工资的等级差,即使两位同学历、同工龄、做同样的工作,高级职称比中级职称要好这么多,也难怪大家都想要更高的职称了。
在平时的工作中,出席会议先介绍的是高级职称,然后是中级,在各种评选中,高级职称教师是可以坐在下面打分的,而中级职称的教师不得不认真准备评选。这二者的地位差别也是很大的。
有了高级职称之后,会有更多的机会,比如论文的发表,很多期刊对作者的要求就是高级职称,没有职称在这些期刊上发不了论文,无论写得有多好;在项目上,高级职称的教师是项目负责人,而中级教师是项目参与者,高级教师能申请的项目级别高,中级教师就不行了。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但是在评教师职称的时候对这一点并不是很重视,评上了职称的教师对教学比较怠慢,评不上的心里不平衡也不安心教学,那么评职称到底对学生是好还是不好呢?评职称的方法上是不是需要改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