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在沪上学

了解一下茶文化兴起和传播的发源地吧

在沪上学
  • 2023-09-23
  • 浏览

摘要:源于中国的茶道却在口本大行其道,而中国却不甚了了,不能不让人扼腕痛惜。至今,像英国立顿红茶品牌家喻户晓,而中国茶品牌现状堪忧。研究发扬中国茶文化,对于提升对茶文化的精神内涵的认知和理解、对中国茶品牌在国内外的发展提供了举足轻重的内涵支撑。

茶为国饮,在某种程度上作为雅文化代表的中国符号。表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对内,中国茶文化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孕育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反过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外,在几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也作为一种中国符号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茶,源于中国,源远流长;茶文化,绚丽灿烂,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孕育,积累了无数茶人茶事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源。当下,渐渐掀起一股茶文化的热潮,民国时期孙中山很有见地地以书面形式将茶提到民生的高度,茶为国饮的观念口益深入人心。然而,中国茶文化自从因茶为导火索的鸦片战争后随之荣光不再,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有所缓和,只是再也没有了唐宋王朝时期的辉煌。加上改革开放的大潮,西方的生活观念和文化的侵入和影响,茶文化作为一种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受到牵连。
源于中国的茶道却在口本大行其道,而中国却不甚了了,不能不让人扼腕痛惜。至今,像英国立顿红茶品牌家喻户晓,而中国茶品牌现状堪忧。研究发扬中国茶文化,对于提升对茶文化的精神内涵的认知和理解、对中国茶品牌在国内外的发展提供了举足轻重的内涵支撑。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定的能满足人们某方面需求的特性必然是其盛行的物质基础。诚如文化功能主义者的观点:“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茶能够被人们发现利用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就是因为它本身具有药用和饮用的功能。
《尔雅》中提到“橙,苦茶”。郭璞在对《尔雅》进行注解时是这样解释茶的:“树小似桅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劳,蜀人名之苦茶”《晏子春秋》中讲述了晏子虽然贵为齐国的宰相,吃的食物却十分简单,且把茶当菜吃,“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陆羽的《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这表明茶的利用史与农业发展史同等久远。在公元前6 0年左右,蜀地文学家王褒曾编订了一本《憧约》,当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由此可知当时的饮茶风气和贩茶市场已初具规模。东汉名医华佗早已发现了茶的药用功能“苦茶久食,益意思”。《口知录》中“自秦人取蜀后,始知有茗饮之事。”
可供考证出我国最早饮茶的活动出现在古代的巴蜀也就是今天的川滇一带。司马相如《凡将篇》里的“劳诧”和孙楚的《出歌》里的“茶劳出巴蜀”都出现了茶的别称劳,可见当时茶已经进入文人视野进而运用于文学创作领域。更为出色的还有张孟阳的《登成都楼诗》,其中“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之句的描写,体现了茶给人的感官和精神的愉悦之情以及饮茶范围之广泛和饮茶风气之流行。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曾至少6次对茶进行了相关记载,大概描绘了在汉魏、晋初巴蜀一带的茶叶生产种植规模。陆羽的《茶经》里“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合抱者,伐而掇之。”说明我国在几千年前就有古茶树的存在。李剑农也有“茶之最初发见在蜀,约当西汉时代”的观点。近几十年来,国内茶学和植物学研究专家从树种及气候变化地质变迁等多个角度,对茶树的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证明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学者从茶树的自然分布状态去研究发现: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占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贵川一带。在已发现100多种山茶属中,云贵高原就占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的占有比例最多。18在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受低纬度、复杂地形及气候的客观因素影响,导致茶树变异的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从植物学的角度分析,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生长与变异,即可以表明该地区便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区。‘9我国西南地区高度集中了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有力的证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当属茶的发源地,也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茶树在其系统进化中,生长领域总是不断向外扩张。因此,在原始型茶树比较密集的地区,也应当被认定为茶树的原产地。茶圣陆羽在《茶经》开篇就说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茶与我们的祖先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我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兴起和传播的发源地,茶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茶文化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诗词、小说、茶文、绘画、戏曲、歌舞等等。汉代《诗序·大序》中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A}叹之,A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倾向于用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情怀,许多文人与茶结缘,写下了许多对茶吟咏称道的诗章,文人以诗咏茶,借诗明志。对明代茶诗的研究,则可以很好的了解明代的经济、政治、文化。
在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中,明代的茶文化生活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明史专家吴智和先生认为“茶产之布广、茶叶之精选、焙制之改良、器用之尚陶、冲泡之讲求、经验之纯熟,皆正确而合理,得茶诀之正。以进化论推演,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唐宋茶艺之前程往事,不及明代多矣。”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为茶的自然科学与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我们现在常讲的茶文化是偏重于人文科学的。
中华茶文化根植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等学科与行业。茶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当代五个时期。
汉魏六朝,虽然在政治上四分五裂,但在经济文化方面却颇具特色,在茶叶发展史上也是极其重要的过渡时段。茶的生产遍及淮河以南各地,饮茶风尚逐渐传至中原华北。与此同时,佛教、道教风气盛行,文人士大夫都把饮茶作为一种高级享受、精神寄托,已经超出了解渴的作用,中华茶文化开始破土萌芽。
西晋杜育的《苑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另外,还有张载的诗、鲍令晖《香茗赋》、左思《娇女诗》、王微《杂诗》,等等。茶以卓立之姿而登上高雅的文化艺术殿堂,成为文人雅士吟咏的对象。
唐代,茶叶迎来了一个空前兴盛的高潮。种茶、制茶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茶叶贸易十分活跃,饮茶之风大盛。茶学著作、艺文不断涌现,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一一《茶经》。它的出现,不仅是当时饮茶风行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出现,大大地推动了饮茶风习的传播。《封氏闻见记》中说:“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兴。”‘陆羽《茶经》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了唐以前的有关茶叶方面的经验,大大地推动了茶叶的生产以及茶学的发展。从《茶经》一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唐人的饮茶习惯。
唐代还有许多这样的文人,好在山水美中品茶,在品茶中感受山水美,并留下许多令人陶醉的诗句。譬如大诗人白居易“尽口一餐茶两碗,更到无所要明朝”,而且每次文人相聚,必以烹茶、举行茶宴,品茗清淡,吟诗联句,其乐无穷。
还有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一诗中写道:“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体现了诗人,想要寻找超然物外的山水美的境界。
随着茶饮风行,有关茶叶的专著除陆羽的《茶经》外,又有张又新《煎茶水记》、温庭绮《采茶录》、裴汉《茶述》等。

宋代,继唐代的辉煌之后,更为盛行。不仅宫廷饮茶之风盛行,与此同时,宋代的饮茶已经在社会各阶层中普及,包括下层人民。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