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 (试用本) P45-47
教学目标:
1、& 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通过掂一掂、与熟悉物体质量的比较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2、 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000g=1kg。
3、 能够读出秤上的刻度。
4、 能够进行简单的有关量的计算。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1000g=1kg。
教学难点: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量感。
&&&&&&&&& 2、能够进行简单的有关量的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认识这些秤吗?
盘秤、电子秤、天平、台秤、磅秤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秤”来测量物品的质量,你知道质量单位有哪些吗?(克、千克……)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有关于“克与千克”的知识。(板书课题)“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二、新授
1、认识克。
(1)一枚2分的硬币重1克,这1克就是它的质量。(活动:分组掂一掂硬币的质量,并说出感受)
(2)这些食物你们都吃过吗?你们知道它们的质量是多少吗?介绍一些身边物品的质量,建立对克的量感。
(3)活动:拿出准备的食物。a.找出它的质量是多少。b.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同桌间可交换)这些食物你们掂过后有什么感受?(轻?重?)
(4)总结:比较轻的物品常采用“克”作为它的计量单位。1克可以写成1g,克的国际单位符号是“g”。
2、认识千克。
(1)出示酸奶:说出它的质量。2瓶?3瓶?4瓶?5瓶?(1000克)
&&&& 活动:让学生用一只手掂,有什么感觉?
(2)1000克我们也可以用千克来做单位。现在,在千克前面应该填上几?那么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 &&&&1000克=1千克(板书)
(3)总结:比较重的物品常采用“千克”作为它的计量单位。1千克可以写成1kg,千克的国际单位符号是“kg”。
3、练习:
&&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
4千克=( &&)克 &10千克=( &)克
&& 1千克500克=( &&)克 &6千克90克=( &)克
4、建立1千克的量感。
&&(1)判断下列事物比1千克重还是轻。
&&&&&&& 1头大象比1千克( &&) 1张桌子比1千克( &&)
&&&&&&& 1包薯条比1千克( &&) 1个装满书的书包比1千克( &&)
&&(2)在括号里填质量单位kg或g。
&&&&&&& 一枚2分硬币重1( &&) &&一个鸡蛋重60( &&)
&&&&&&& 一块巧克力重100( &&) &&一条鲤鱼重2( &&)
&&&&&&& 一袋洗衣粉重500( &&) &&一头猪重125( &&)
&&&&&&& 一本字典重300( &&) &&&&小红体重32( &&)
5、认识秤面并读数。
&&(1)出示秤面:从0到10克有几小格?每一小格表示几克?现在在秤面上表示几克?
从0到100克有几小格?每一小格表示几克?现在在秤面上表示几克?
& (2)读数:苹果重( &&)克 &&体重( &&&)
三、拓展练习:
想一想:1000克的棉花与1千克的铁块比( &&)
1、棉花重 &2、铁块重 &3、一样重
四、总结:
&&&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 g&&& kg
1000克(g)=1千克(kg)
学习单
班级 &&&&&&&姓名 &&&&&&&&学号
1、填空: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
4千克=( &&&)克 &10千克=( &&)克
&&1千克500克=( &&&)克 &6千克90克=( &&)克
2、在括号里填质量单位kg或g。
&& 一枚2分硬币重1( &&) &&一个鸡蛋重60( &&)
&& 一块巧克力重100( &&) &&一条鲤鱼重2( &&)
&& 一袋洗衣粉重500( &&) &&一头猪重125( &&)
&& 一本字典重300( &&) &&&&小红体重32( &&)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教学反思
&&&&&&&&&&&&&&&&&&&&&&&&&&& 朱亚男& 050111030029
本节课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特征,而对于质量的关注则较少。由于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
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掂一掂、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几十克、几百克、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