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最新资讯

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民族精神 深入学习领会民族文化自信

最新资讯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新,“文化建设是灵魂”,已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富而好礼”“仓廪实而知礼节”,寻求精神富足、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21世纪以来,中外交流前所未有地频繁,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如何在世界中找寻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如何彰显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题目。而文化自信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上述问题的解决规划了路径,指明了方向。
正如黑龙江省黑河市黑河小学校长费聿玲代表所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与‘根’。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我们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学校责任重大,必须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涵养。近年来,戏曲、武术、书法等一系列文化进校园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生根发芽,一大批传统文化项目生机重现。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向优秀传统文化靠拢,传承与弘扬就有了更大的希望。
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家园”“黏合剂”功能,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是文化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文化工作者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唯有坚定文化自信,光大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我们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从“繁荣”到“强国”再到“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稳步提升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新,“文化建设是灵魂”,已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从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的发展目标,到十八大报告强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目标,文化产业发展地位的重要性逐年凸显,文化惠民政策不断普及,顶层设计逐渐完善。
3.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 &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各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其次,各项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重点措施得以落实;再次,文化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最后,在文化市场改革方面,政府简政放权,推行一系列融资举措,鼓励文化企业进入市场,减轻企业负担,释放市场活力、主体动力和社会潜力。
4.文化自信得到彰显,中华文化的世界话语权与影响力提升
十年间,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加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文化自信之于国家发展,其作用不言而喻。随着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我国文化自信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立足当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文化领域解读
新时代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文化领域在这一新变化下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注重文化建设“精气神”的高度统一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效果显著,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五位一体”的战略发展布局要求新时代下文化体制改革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

文化走出去水平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目前我国文化出口水平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不相符。文化产品不能适销对路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重要因素。首先,坚持市场导向,在国际视野上组织生产。其次,坚持目标导向,有针对性的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最后,因地制宜,充分考虑销售地的条件因素。

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民族精神 深入学习领会民族文化自信(图1)


3、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繁荣文化精品创作与生产
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是衡量和检验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首先,让文化创作根植于人民。“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因此,文化精品的创作也必须以人为核心。其次,鼓励推陈出新,提升文化创新能力。通过鼓励文艺创新,进一步释放文化创造活力。最后,拓宽文艺繁荣思路。积极探索文艺创作的新途径,拓宽艺术繁荣的新思路,擦亮文化名片,打造一批文艺品牌活动。
三、创新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
1.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深刻理解深埋于中华民族最深层、最根本的文化基因。
2.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必然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的根本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3.坚定文化自信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基础
新时代下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与日俱增。只有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4.坚定文化自信是构建新型共商共建共享国际关系的思想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在实践中得到成功运用。不论是包容大气的大国仪态,互惠互利的平等心态,还是自信自如的开放姿态,从根本上说,都是文化自信在国际关系建设中的生动体现。
四、牢记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文化发展新任务
1.坚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离不开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对比十七大、十八大,同志在十九大开幕会上作的报告中最显著的变化便是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单独提出并特别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首先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其次,要重视互联网内容建设,创新传播手段。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践行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
同志在十九大开幕会上作的报告中着重指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只有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第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思想道德建设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志在十九大开幕会上作的报告中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因此,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条件。第一,思想道德建设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第二,思想道德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结合。第三,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
4.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是文化自信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
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坚持民族的文化认同。只有创作出属于本民族精品文化,才能让人民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而这正是文化自信。第一,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第二,文艺创作要不断推出精品之作。第三,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
5.坚持“双效统一”是推动文化产业事业协调发展的准绳
同志在十九大开幕会上作的报告中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双效统一”既是保证文化领域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也是激发文化市场活力、繁荣文化生态的前提,需要依靠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的双向合力。
五、规划未来:加快文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历史交汇期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在未来必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必将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因此,未来文化发展仍需注意以下方面:
1.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国家数字化技术与产业发展
同志在十九大开幕会上作的报告中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我国七大战略之一。在数字经济不断更新迭代的推动下,以创意性和新技术为特征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将是未来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应加大文化科技创新投入。其次,要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转化能力。最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宣传力度。
2.强化文化惠民,“脱真贫、真脱贫”注重文化领域的精准扶贫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扶贫攻坚仍将是未来突破重点。然而,“脱真贫、真脱贫”的过程中,文化领域的精准扶贫应当先行。首先,抓住问题补足短板。包括补文化民生短板、补优质文化短板等。其次,精准扶贫扩大有效供给。
3.加快转型升级,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提质增效
文化产业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不断加快,但是品质不高、文化创意含量不足、文化精品匮乏等问题仍然存在。首先,扩大有效供给。其次,提升供给水平。
4.注重文化安全,加快构建国家文化安全体系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是一个国家内部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我国不仅应该注重文化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政策优惠,更应该注重国家文化安全的保护。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安全不容忽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