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伟大的歌德曾经说过: ”让孩子从小学会自主自立, 就是为了使孩子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从而为孩子的人生奠定立足之本。独立自主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如果父母一味地溺爱孩子,剥夺他们自立的能力,只能导致下面的结果:
&情景一: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安静地等着老师盛饭、盛菜。这时乐乐看看老 “乐乐,你怎么了,是不是在等奶奶来陪你吃饭”他点点头,师、看看窗外,眼睛眨眨,就哭了。 ,于是就大声地哭了起来,这时正巧奶奶来了马上进来喂他“奶奶,奶奶,我奶奶怎么还不来了?”吃饭,他也停止了哭声。
情景二:四周都静悄悄的,其他孩子都已进入了梦乡,操场上只有亮亮一个人跑来跑去的还在玩,一会儿玩滑滑梯,一会儿骑马, 而奶奶则是在一边看着, 一会儿又 , 看孩子出汗了,就给脱衣服,渴了就给喝奶茶。
&情景三:某小学开学了,一年的小女孩梅梅边哭边跑出教室去找妈妈,她妈妈送完她已经走了, 班主任老师只好边哄边拉着小女孩进教室,为哄她竟然耽误了全班 50 多名孩子的课程。据说这个孩子依赖性特别强,换环境就哭,家长只好把这个难题教给学校来解决,新学期初象这种现象在各个小学普遍存在。
&情景四:某高校校园,新生亮亮有 7 位亲人携 10 箱行李护送他上学,这几年“送学团”的规模越来越大,俨然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虽然有家庭庆贺的因素,也有家庭旅游的原因,但从家长为孩子包办一切、扛着行李跑前跑后的情形来看,家长溺爱孩子的程度已经到了一个极致。
&情景五:某小区一户人家,已经结婚的儿子强强一家 3 口来这里吃饭。老两口忙得满头大汗地忙碌着,菜已炒好,饭也盛好,筷子已拿上,凳子也摆好,就等儿子一家 3 口人来共进晚餐了……
从幼儿园的孩子到刚入学的大学生再到已工作的青年人,他们是缺乏自立精神、缺少生活技能、过多依赖父母的典型,但是绝不是个别现象,从中可以透视出我们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诚然,父母爱护子女没有错,但是爱过头就是就是溺爱。我们看看这个“溺”字,这是溺水的溺,溺水的结果就是死亡,我们家长溺爱孩子就是把孩子推向死亡的边缘,这哪里是爱呢,简直是坑孩子、害孩子,其结果不言而喻。 ,含在嘴里怕化
如今在我们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里,一味地把孩子当成“温室里的花朵”了,举的头顶怕吓了的做法,不让孩子去经受各种风吹雨打和磨练,只能让孩子越来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基本的生活技能,最后成家立业了一家 3 口还要靠父母养活,成为肯老族。难道中国父母有这样的能力吗?他们劳累一生到晚年不应享受幸福的生活吗?
&非也,还是让我们看看外国人是怎样教育子女的吧。 美国人认为做父母的不欠他们的儿女一分钟时间,半分力气,不欠昼夜不停地为他们开车的义务不欠他们的音乐课、网球课和昂贵的自行车。他们没有给儿女照看孩子的义务。儿女度假时他们没有把孙子孙女领到他们家里来的责任,他们如果愿意这样做,那就得看做是一种恩惠,而不是一种义务。绝大多数美国父母都这样认为:不要怕孩子受苦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谋生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如果溺爱孩子这将会是自己一生中做的最糟糕的事。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父母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孩子很小就培养他们自我服务的能力和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孩子初中一毕业就会被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左右的佣人,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和可耻的。
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了 14 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德国人常说: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
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历经了几个世纪而依然繁盛如初,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他们家族史的人们发现:洛克菲勒家族教育子女特别认真,尤其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要求代代自立、自主、自强, ,他们的理由是,这样就保证了旺盛的家族里不出败家子。澳大利亚人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难免吃大亏。 & &
首富李嘉诚没有让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在自己的公司干一番事。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打江山。后来李泽钜和李泽楷在加拿大都干出了自己的事业,成为加拿大商界的一代巨子,这时李嘉诚才把他们召回了自己的公司又过了几年后他们离开了父亲的公司自己去做。现如今他们已经能和李嘉诚平分天下了。
当然出现我们的孩子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和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今后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是培养孩子的“三自”意识。即自立、自强、自信。当今社会是开放竞争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因此,作为父母从小就要让孩子学会独立,以适应时代变革提高在激烈竞争中的挫折能力。比如在家中应明确哪些事情是由爸爸、妈妈来做的哪些事情可由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做,又有哪些事情则必须自己做不同的年龄有不同难度的目标范围绝不要由父母包办代替。学校要定期开展军训、参观、野外生存能力训练,让孩子在活动中自觉摆脱依赖心理学会自立。老师要结合每一名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三自”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如召开以“今天你学会做家务活了吗?比一比谁干活又快又好”为主题班队会和劳动技能比赛,让孩子从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要鼓励孩子去做,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老师和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断,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作出决策。老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孩子决断,但不要干涉更不要包办,代孩子决策。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已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 ”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你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
二是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很难设想,一个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时时事事靠别人指点才能过日子的人,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家长要以自身的诚实、勤劳、善良、进取的格魅力影响孩子,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要把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不要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要在学生品德纪律情操观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之成为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品学兼优的新一代。
三是多给孩子实践和锻炼机会和技能。家长和教师要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孩子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穿脱衣服、洗脸洗手、摘菜、洗菜,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习惯于包办代替,习惯于指手划脚,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或者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这种态度和做法,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学校要对孩子进行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培养孩子在各种环境中学会自我保护。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还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校学习和借鉴。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总而言之,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从培养自立、自强、自信意识入手,把提升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生存能力和学业知识做为根本目的,我们的孩子将来一定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用之材。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家长朋友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孩子们不听话,而如果谁家的孩子非常听话,那就是周围邻居夸奖的对象。
孩子听话虽好,不过非常听话的孩子其实并不一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对于这些儿童来说,如果太听话了,可能就会磨灭自己的个性,所以,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个性比让他学会听话要重要得多。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个性呢?
第一,多让孩子自己说话
在平时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意,有的时候让孩子学会自己表达对孩子的成长是更有利的。
比如说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多说话,尤其是在表达一件事情上面,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急于插话,不要在中间给打断,让孩子锻炼自主说话的能力,久而久之会让孩子的自主个性得到很大的发展。
第二,培养孩子兴趣爱好
家长朋友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可以着重培养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兴趣爱好,而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们在钻研的同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个性。
比如说,如果一个孩子非常喜欢音乐,那么这个孩子的个性就会偏外向;而一个孩子如果兴趣是画画的话,那么他将会非常有毅力,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是锻炼孩子有一个良好个性的基础。
而家长朋友们可以根据孩子们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着重培养,就让孩子形成相对独立的个性,而不是让他做一个只会听话的孩子。
第三,多与孩子沟通
家长朋友在平时的时候也要多多与孩子沟通。其实学会正确的沟通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好处的。教育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意要学会平等对待,将自己与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这样可以让孩子自己得到尊重,对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个性也有帮助。
所以,平时即使再忙,家长朋友们也要放下架子,多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家长朋友们充分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得到良好的语言训练,从而让孩子形成拥有自主想法的个性,而不是让他做一个只会听话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