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入驻

首页 > 人才引进

培养孩子你都没耐心 你凭什么要求孩子对学习有耐心

人才引进
  • 2023-08-20
  • 浏览

摘要:缺乏耐心或耐心不足的孩子,情商相对较低,他们很少有幸福的主观感受,不懂得什么叫“珍惜”。而耐性是否优秀,意志是否坚强,对孩子长大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对孩子耐心的培养,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人说:学生是一艘轮船,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能否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教师这个航标起到导航的关键作用。对于学困生就更需要一盏导航的明灯,照亮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就是太阳,她们就是那渴望阳光的花朵。学困生就像那花丛中迟迟未开的小花苞,他们更需要阳光的关照。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往往有部分所谓的“学困生”,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和行为习惯上的表现较差,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那么,如何教育“学困生”,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呢?我想我们应该用心去引导他们。
一、 “爱心”是打开心灵的钥匙
我们平时说的“学困生”,因为他们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表现不好,影响了班集体,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冷落或薄待,因而感到心灰意冷,无心向学,导致各方面表现越来越差。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困生”也是自己的学生,是需要爱的,教师对“学困生”要倾注更多的爱,对“学困生”有一颗真诚的“爱心”,这对转化“学困生”有极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在学习上爱“学困生”,在生活上也要关心“学困生”。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这种爱不是无目的地“偏爱”,而是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时时刻刻地在关心自己,从而鼓起前进的风帆。
在我新接的的班上有个女孩,她在班里个子最小,其实她比同班好多同学年龄都大。据了解,每次考完试她的试卷都是空的,连名字都没写。她几乎不说话,和她一起上四五年学的同学几乎没有她会说话的印象。尽管这样,但我确信她并非智障孩子,我想帮帮她。对这样一个孩子,我想首先得让她和我说话,愿意跟我交流。我先转变了一下我们的角色,我只当她是个孩子,我只是她身边的一个比她年长的人。我不奢望我能使她在学习上有多大进步,只是有意识地接近她,与她交流。我从询问她的名字开始,她小声地告诉了我。慢慢的我们聊家庭成员,聊玩具,聊喜欢的颜色……她开口跟我说话,别提我有多高兴了。以后的日子里,有时间我就找她说话,话语都很简单。后来我找了一本小学第一册的语文书,我试着让她认字,我们惊奇地发现这册书上的大多生字她都认识。看来,她并不是一无所知,而是我们周围的人都忽略了她。我为自己的发现欣喜若狂,也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功感到了点安慰。原来,爱一个学生有时并不是很难的事,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个手势也许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目标。一点爱心换取一颗童心的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二、信心是进步的助跑器
自信是成就大事最重要的条件。有这样的一句名言:胜利终将属于那些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人。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学困生”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有进步。其次,教师本身要对“学困生”有信心,相信经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加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他们一定会有进步。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和长处进行鼓励,让其更加进步。再次,许多“学困生”由于成绩差,在心里有自卑感,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这些“学困生”重拾自信,树立信心。在学习上,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帮助,如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课堂上多设一些让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多让他们做一些较易的练习题;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及时在班上表扬,进行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对学习的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常有一些学生会说不会写的现象出现。在我们班就有一个女孩子,她对学习很认真,可成绩并不好,尤其是作文,她想尽量使文字美一些,可写出来的文章很难读通。批评她,下次更糟。我找她谈,她说:怕写作文,又知道自己写不好,一次次失败是她更怕写作,越怕越写不好,越是写不好,越没有信心。我告诉她,其实她有很多有点:认真踏实、字写的漂亮,有了这些优势害怕写不好一篇作文?她有了点信心,但还是不太有把握。之后我给她布置了一篇作文,就写我与她的交谈,不要求写多长,用多华丽的语言,只要写清事情的发展过程,当时我们怎么说的就怎么写,有什么想法都写进去就行。她第二天就将写好的作文拿给我看,不是很生动,可句子都通顺了,表达也很清楚。我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在班里大力表扬了她,她脸有点红,但也掩饰不住她成功的喜悦。后面好几篇作文都写得不错,还在班里朗读。在一次周记里她写道:老师的鼓励使我有了信心,同学的掌声是我找到了在班里的位置。多么真实的表达,多么令老师感到的语言。是信心是她成功,是成功给了她自信,是自信给了她动力。
三、耐心是成功的试金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包括学习成绩,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加上他们的思想情绪反复无常,要转变他们,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有的教师认为,这些学生再教育也是这个样,不如放弃。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耐心是成功教育这些学生的试金石。作为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要循循善诱,耐心帮助;当“学困生”做错题时,不能急燥,不要挖苦,要静下心来,耐心地辅导,直到他们学会。在思想上,由于小学生的思想不稳定,变化无常,更需要我们教师耐心地教育。
总之,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本着听之任之、置之不理的态度,也不能采用强硬的教育方法,要用爱心去接近他们,用耐心去感化他们,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使他们早日脱离人生的阴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常听到一些家长在一起抱怨:“我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孩子笨,就是没耐性,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我的孩子做事没有三分钟热度。”这些年,我们在生活中、教学工作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孩子:做事情兴趣转移快,玩玩具喜新厌旧快,学东西注意力、坚持性差等等。其实,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孩子耐心不足的表现。
缺乏耐心或耐心不足的孩子,情商相对较低,他们很少有幸福的主观感受,不懂得什么叫“珍惜”。而耐性是否优秀,意志是否坚强,对孩子长大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对孩子耐心的培养,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孩子良好的耐心,作为教育者,应在全面了解其表现、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1.灌输“等”的概念。无论家庭还是幼儿园,作为教育者的家长和老师,在生活、教学或游戏中,经常给孩子灌输“等”的概念,对培养孩子的耐心会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如对着急出去玩大型玩具的小班孩子说“等你收拾好玩具我们就去滑滑梯”,对急于进行下一个游戏环节的大班孩子说“等你把这个动作规范好了,我们再进行下一个游戏”等。这样就把抽象的“等”化作了具体的事情,让孩子们懂得:实现自己的合理需求需要一点时间,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己的耐心。
2.延迟满足,从易到难。经验表明,对孩子欲望的满足分为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等五种。好的教育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通过延迟满足孩子的愿望来训练孩子的耐心,要考虑他们的年龄和承受能力,一点点延长他们忍耐的时间。如对一岁的孩子,最初等上3~5分钟已经是不容易了,假如孩子以大哭来抗议,就让他哭上一分钟;两岁孩子的忍耐力训练难度可稍大一些,可以给孩子一个更好的选择,但他们的愿望要推迟一下实现;而当一个经历过耐性训练的四五岁孩子提出某项要求时,教师可用几小时或几天时间限制他愿望实现的时间,可结合认识的钟表或日历进行,如告诉孩子:你耐心等待,看时针指向10点,就到了我们的户外活动时间等。在这项活动中,当孩子达到了预定目标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3.给孩子讲清道理。如果让孩子等待或坚持把正在进行的活动完成,教师和家长需要用简短的、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讲清原因。如三岁的孩子玩积木,刚刚拼了两块就要放弃时,教师不妨这样对他说:小动物还等着你为它造新房子呢!新房子造不好,它就没有地方睡觉了;或者说:把积木再往上搭一些,你的“楼房”肯定会更漂亮。再如五岁的孩子洗手不够认真,草草了事,教师可以详细讲述不讲卫生易得传染病以及病从口入等健康知识,让孩子自觉坚持把手洗干净。
4.创设一个压力环境。设置压力环境是锻炼孩子忍耐力的方法之一。例如:孩子要买价格昂贵的电动玩具,而在最近的家庭支出中没有这笔消费计划,这时家长就可以和孩子商量:妈妈没有更多的钱买你要的电动玩具,可以先买一个便宜的你喜欢的小玩具,你能帮妈妈节省生活费,爸爸妈妈会很感谢你。这样,孩子会主动调节需求达不到满足时的沮丧情绪,达到心态平和。再如:当孩子不小心划破手让保健医生包扎时,教师教育孩子忍住疼痛和惧怕而配合医生处理伤口。
5.制造一点困难。成人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在“坚持”的路上知难而进,能提升他的耐性。比如三岁孩子“走迷宫”失败了,成人不妨告诉他:这确实有点难,但只要想办法还是能成功的。在此过程中,成人还可以告诉他一个窍门:不管做什么事情,要在心里一直给自己鼓气,告诉自己:“我能行!”借助这一方式,孩子给了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就能避免半途而废。

6.及时表扬鼓励。在培育孩子耐心的过程中,表扬和鼓励好比是“阳光雨露”,因为控制情绪时非常痛苦,当孩子经过努力“刷新”了以往的记录,父母和老师一定要肯定孩子,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小奖励,这是为了孩子能更好地自我激励。

培养孩子你都没耐心 你凭什么要求孩子对学习有耐心(图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