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中的丢三拉四
& &孩子粗心会在很多方面有体现。除了学习,其他方面只要不过分粗心,我主要提倡理解。
& &比如有的家长问:孩子上学隔三岔五,总会漏掉拿个什么东西,这么丢三落四可怎么办?!这个我也有经验,女儿算是比较细致的孩子,收拾书包也井井有条,放置有序,但是一两星期可能会有一次出门后发现忘了拿东西而跑回来拿,偶尔也会有中午休息时让我给她送东西的情形。不过我还是很佩服她的,因为现在每天要带的物品种类太多了,她能够做到一两个星期只漏拿一两次已经很不容易了,至少我肯定做不到。出去玩,女儿偶尔也会有把东西搞丢的时候,我一般也一笑了之,因为这很正常,不算什么事儿,不算什么错儿,我不希望她成为一个小心谨慎地照顾着东西的人。丢三拉四的问题我也会有,比如买菜付了钱没拿菜就走了,东西有时放到座位上就忘记了......我觉得这不算什么大问题(是不是像牛顿煮手表的风范)。而如果要求孩子什么都不能忘记、什么都不能落下,这可能是在培育强迫症,强迫症就是这样追求完美。
& & &当然,如果确实很不细致,比如收拾书包比较烦躁,没耐心,这种问题就需要想办法解决了。这个以后再讨论。
二、学习中的粗心
& & & 学习中的粗心是需要解决的,因为这直接影响了成绩。但是很多家长认为不就是一个粗心的问题吗?孩子你为什么不注意一下,注意一下不就解决了吗?这些话在中国一年不知重复了几亿次了,但效果如何呢?经常是没有任何效果!
& & & 之所以说是粗心,其实就是觉得好像“不应该出错而错”了。那到底是不是不应该错呢?
& & &如果某种错误出现一次有偶然性,如果多次出现同一类错误,一般可以找到原因。即使漏题这种粗心,也是有原因的,与习惯、情绪、能力可能都有关系。所以,不是说“不应该错”,而是“应该错” ,原因没找到,没有根除,就不是仅仅要求孩子注意一下所能解决的。
& & &我们泛泛地说如何克服粗心是隔靴搔痒,试图找一贴狗皮膏药就包治百病更不可行,所以我们不谈如何克服粗心,而是具体分析每一类常出现错误的原因,每一类错误的原因找到了,采取相应措施改进,粗心就自然越来越少了。
& & &所以,我试图分析那些看似不应该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行为习惯、情绪、能力能诸方面来深入挖掘。
& &1、解题习惯的问题
& &有些看似不该出现的错误,是由于解题习惯不好造成的。&
& & &(1)超过能力
& & 那天女儿作业有一些应用题考察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女儿式子列对了,但是运算错了好几个。这让我有些奇怪,因为她平常竖式计算正确率很好,怎么回事儿?粗心?
& &细问之下,原来她自信满满,不列竖式,直接口算得出结果。这样不出错才怪呢。连我这样的水平,这种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直接口算也可能会出错。对她来说更是跨越太大,超出能力了,所以我建议她这种情况老老实实用竖式计算。
& & &如果做题的跨越太大,超出目前的能力,自然容易出错。还是做能做的事情吧。
& &循序渐进地写好解题步骤,不要跳跃太大,这个对于中学生提高正确率同样重要。
& & &(2)习惯、认知的问题
& & &另外,女儿平常在作业本上列竖式计算三位数与一位数乘法时,一般没问题,但是竖式列在演算纸上时可能会出错。
& &粗心?还是另有原因?我分析她觉得是在演算纸上演算,书写可以不认真,结果写得有时潦草,很容易看错,自己平白给自己下了绊子,设置障碍。所以,我建议她在演算纸上虽然不必很工整,但至少要写得要清晰。
& & 我给初中生小赵辅导功课,他的代数运算也常出问题。粗心?我发现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太节约纸张,这张纸已经写得满了,还在狭小的空间里很憋屈地演算(换张纸不就完了吗?),书写也潦草,看不清楚,自然容易出问题;第二,初三的运算往往比较复杂,复杂就容易出错,所以,应该注意随时化简的技巧,简单了,自然不容易出错。
& & (3)从容做题的习惯
& & 考试做得太快,自然忙中出错,造成粗心。很多孩子很快地把题目做完了,最后剩下时间来检查。其实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策略,因为你做一个题目,已经形成了一个思路,就已经先入为主了,检查时也习惯于从这个思路去检查,自然不容易检查出错误了。这其实是一个心理规律。除了漏题可以检查出来之外,其他的即使用很多时间也可能检查不出来几个错误来。所以不如开始慢慢、从容地做,趁着还没有先入为主,感觉还敏锐的时候想好怎么做,这样保证一次完成。检查就主要看看有无明显的错误就可以了。而且做得从容,不该犯的错误自然就少了。这种做题习惯是可以在做模拟试卷时训练的。
& & & (4)审题有问题
& & & 不去仔细审题,着急下笔去做。小孩子还没养成审题的习惯,再加上理解力还需要培养,所以,更要花些时间去想想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了。这也是一个习惯培养的问题,在做模拟题时可以培养。
& & &...... & &&
& & &我抛砖引玉,说了几个常见的问题,实际出现的情况可能还较多,需要大家结合孩子出现的错误自己去具体分析。&
& &(5)没有形成习惯 &
& & &我女儿学四则运算的时候,经常忘记先算乘除,再算加减,习惯性地按照顺序计算。提醒过几次,还是会犯粗心的错误。后来我发现这个是需要养成习惯的,所以专门找了一些类似的题目,而且让她有意识地在首先计算的部分下画线。多次训练,形成习惯,就稳定可靠了。如果只是提醒,不训练形成习惯,就难免会粗心。
& & & 认真有时需要习惯来固化。

版权声明